发布日期:2024-09-02 06:15 点击次数:180
今天我们来看看甲骨文里的“至”字。
图片
很显然,是一支箭矢插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什么箭?
这根箭,不是打猎用的箭,而是漏箭!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甲骨文“至”字里的这根倒立的箭,是漏箭!
甲骨文“至”字里的这根倒立的箭,是漏箭!
甲骨文“至”字里的这根倒立的箭,是漏箭!
什么是漏箭呢?
就是漏壶里面刻着计时刻度的箭矢。
图片
漏箭上的刻度
相当于我们手表上的指针箭头,也是指示时间用的。
这根倒立的漏箭,实际上就是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用来计时的工具。
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重要的日“至”时刻,就是用这个漏箭来计算的。
甲骨文里的“晋”,直接就是在两个“至”字底下加了一个“日”,明确表示这是冬至日和夏至日!
图片
古文“晋”就是两只漏箭加上太阳
“晋”的意思是“日出,万物进”,可见这个字与太阳的运行密切相关,更妙的是,“晋”在古文里面和“箭”正是同音通假字!
周禮故書“箭”爲“晉”。杜云“晉當爲箭。”
所以“晋”也是箭矢之意,是测定冬至和夏至的漏箭!
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必然是用漏箭来计算冬至和夏至时刻的。《左传》里面还有“日南至”的准确时间记载,可见这个重视日至的传统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上万年。
这也表明一万年前中华文明对于太阳观测的运行已经到达了精准到时刻的程度!
漏箭,需要搭配漏壶才能计时,而且要有专人负责观测时间。
漏壶,顾名思义就是靠壶中水泄漏的情况来计时的壶。
下面这个就是汉代的漏壶,造型很……,小丁丁的地方就是漏壶的出水口,可惜里面的漏箭已经烂掉不见了。
图片
《周礼》中就记载有专门掌管计时的职官“挈壶氏”,郑玄注云:
(挈壶氏)主定漏刻,先王分十二時於一晝一夜,閒以漏箭,準十二時爲百刻,分晝夜而定長短,故立此官掌之。
那么,挈壶氏是西周时期才有的吗?
绝对不是。
周礼是沿袭了虞夏商三代的古礼而来,其中不仅有商代的礼,还有夏代的礼,还有虞代的礼。
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时代,已经有了挈壶氏,有了通过漏箭测定冬至和夏至的传统,甲骨文“至”的字形字就是铁证。
那么,有虞氏的漏壶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先来看一看这个甲骨文里的“壶”。
图片
壶的上面突出来的部分不是壶盖,分明是一支漏箭的头!
看看“矢”字的写法就知道了,这应该就是漏壶里面装着的漏箭原貌。
不过,为什么“壶”字里的漏箭是箭头朝上,“至”字里的漏箭却是尖头朝下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甲骨文中的箭都是怎么放的。
先来看看甲骨文的“圅”,这是“函”的本字,意思是包涵。
图片
甲骨文函字
可以看到这里的箭矢只有一根,但有正着放也有反着放的,装箭的似乎是个有一边把手的容器,但明显不是壶。有人认为是一种皮制的箭袋。
再来看看这个金文里的箙字,是一个方形的容器里面头朝下插着许多支箭,而且这里的箭明显是用来射杀猎物的武器,从箭尾的形状也能看得出来,作为武器的箭和用来计时的漏箭尾部是不相同的。
图片
金文箙里装的箭囊
对比可知,漏箭的箭尾部有一个橄榄形的符号,应该是漏箭上的浮标。作为武器的箭矢尾部则完全没有这个浮标,通过两者的外形可以很明确区分开来。
图片
两种不一样的箭,漏箭上有浮标
《后汉书·律历志下》里的记载也表明漏箭是能够浮在水上的:
“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
从汉代的漏壶复原图中我们也能看出来,壶中的漏箭底部有一个浮舟,确保漏箭能够浮在水面上。
图片
汉代漏壶里漏箭底部有浮舟
既然漏箭的浮标(浮舟)是在箭尾部,那么“浮箭为刻”自然是要让箭头朝上,箭尾部分浮在水上。
等到壶中的水漏尽之后,箭头上的刻度应该也就到了尽头,可以把漏箭取出来倒置,这就叫“至”。
所以,甲骨文里的“壶”,分明就是一个万年以前的漏壶!而且漏壶里面的漏箭显示正在计时中!
这个造型的壶,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有没有呢?
当然有。
长这个样子。
图片
后世的青铜壶长这样,也是长脖子大肚子。
图片
有数盲会跳起来说,这些壶没漏呀?怎么能叫漏壶?
抱雪斋微微一笑,掏出了大板砖。
漏箭是通过水位的升降来计时的,它既可以放在漏水的壶里,也可以放在接水的壶里。
也就是说,接水的壶也能计时,只要有漏箭。而甲骨文里的“矢”就是漏箭,这也证明最少一万年以前中国就有漏壶了。后来《礼记》中的投壶之礼,就是在这个漏箭投壶的传统上发展起来的。
图片
投壶礼
据某些人说:
最早的漏壶出现在古埃及,早在公元前16世纪,埃及宫廷官员 Amenemhet 的墓碑铭文中就自称其是水钟的发明者。最早的实物证据是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5世纪末至前14世纪初)时期的卡纳克神庙漏壶。
图片
埃及卡纳克神庙漏壶
呵呵,这不就是个罐子吗?上山文化也有,一万年的,长这样。
图片
又有数盲说,埃及这个还不是最早的,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公元前26世纪到前19世纪)出土了最早的“水钟”,也就是漏壶,长这个样子。
图片
呵呵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等雕虫小技,在我大中华的万年水钟面前,都是孙子,重孙子,灰孙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